文/陈道博 丁辉粮 曾紫怡图/赵玉涵
2025年6月27日 ,湖南科技大学 “湘江高端学术论坛”在化工楼310学术报告厅举行,日本九州大学Hiroyuki Furuta教授以“N-Confused porphyrinoids: Directional evolution from porphyrin isomer to functional NIR dyes”为题,围绕N-杂卟啉类近红外功能染料,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学科前沿分享。理论有机化学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唐子龙教授主持本次活动。

报告会议现场
Hiroyuki Furuta教授从传统卟啉材料的局限切入,指出其在近红外响应和光稳定性上的不足。为突破困境,他的团队另辟蹊径,采用“核心收缩、边缘融合、金属配位”三重策略,对卟啉分子结构进行改造。通过引入N-杂吡咯环,将共轭体系从18π电子构型逐步拓展到22π、26π等大环结构,成功将光响应波长精准调节至第二近红外区,实现了分子结构的创新突破。
基于新结构,N-杂卟啉类染料展现卓越性能。它不仅能穿透1.5厘米厚的生物组织,发出高强度荧光和光声信号,光化学稳定性更是提升10倍以上。在光动力治疗方面,其活性氧产率比传统血卟啉高出3-5倍。近红外脉冲激发下,双光子吸收截面达10⁴GM,为显微成像和药物释放提供了新途径。此外,通过金属-配体电荷转移跃迁,还能精准调控激发态寿命与能量传递,实现光动力-光热协同治疗。

Hiroyuki Furuta教授讲解报告
报告最后,Hiroyuki Furuta教授梳理了从结构设计到应用创新的完整逻辑链条。这场兼具深度与前瞻性的学术交流,不仅为师生们打开了N-杂卟啉染料的创新视野,更在化学、材料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地带埋下了探索的种子。
(一审:陈小庭 二审:黄昊文 三审:周虎)